三味线起源
编辑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的三弦,大约成形于15世纪左右。中国的传统乐器三弦经过琉球王国(现在的冲绳),产生了早期的冲绳“三线”,之后传到日本本土,逐渐成形。而早期的冲绳三线又受本土三味线的影响被改良成现在的冲绳三线。
注意:在日本传统音乐界中,有时也直接称“三味线”为“三弦(さんげん,sangen)”,而把中国的民族乐器“三弦”直接音译称为“三弦(サンシェン,sansyen)”。但在中文中由于只采用汉字会将二者混淆,因此一般只称日本的民族乐器为“三味线”。
三味线发展
编辑日本的三味线作为伴奏音乐实现了两个体系的发展。
一个是最初把三味线弄到手的琵琶法师们长年表演的说唱故事。净琉璃系的所谓的义太夫节、一中、河东、宫薗、常磐津、清元、新闪流派(以上的流派都在说唱中加入段落),以及说经节、浪曲合并形成的巨大的潮流。另外一个是歌谣,或者说是和歌也极为繁荣,所谓的土歌、长谣、荻江节、端谣、歌尺、小呗流派也纷纷产生。

艺妓与三味线
(6张)
三味线构造
编辑基本分为“天神”(缠弦的部分),“琴杆”和“琴身”三部分。
琴杆:采用木材。高级的用印度产的红木、紫檀,廉价有南亚、东南亚产的“花梨”等木材。为了便于携带,一般都是由三截拼接而成的,分别称为“上杆”“中杆”“下杆”。与此相对,不能分成三截的琴杆称“长杆”。由于琴杆是光滑的,不像吉他等其他弦乐器有把位标记,因此在入门时培养左手对把位(称为“勘所”)的感觉很重要。
琴身:四方形,正反面蒙上猫皮或狗皮。传统制法使用一整张猫皮,因此在三味线表面可以看见左右对称的黑点,这实际上是猫腹部的乳头的痕迹。由于猫皮高价难求,故也使用狗的背部的皮制作,但是狗皮三味线表面的黑点是故意画上去的,成为一种装饰。
一般采用丝弦,也有用尼龙材料的。数量为三根,从细到粗依次称为“第一弦”“第二弦”“第三弦”。
演奏时需要拨子。拨子成银杏叶形,低级的塑料制成,高级的采用象牙。具体的大小形状根据流派,音乐和演奏者的习惯不尽相同。
三味线种类
编辑根据形状大小可以分“细杆”“中杆”和“粗杆”三类。顾名思义,粗杆最大,细杆最小。根据流派,可以分为以下各种:
☆长歌三味线:采用细杆,象牙拨子,用于歌舞伎音乐等
☆义太夫三味线:用粗杆,使用大而厚的拨子,用于净琉璃
☆常盘津三味线:用中杆
☆清元三味线:用中杆
☆地歌三味线:用中杆,由于高音部分较多,琴杆与琴身连接部分和其他三味线不同。使用“津山”拨。
☆津轻三味线。源于日本北部津轻地区,采用粗杆,用于津轻民谣。
☆其它
三味线演奏
编辑技巧:基本技巧,左手有按弦,拨弦,柔弦;右手有拨,钩,反拨等。比如津轻三味线的演奏中,右手拨弦的力度很大,甚至有人戏称“津轻三味线不是弦乐器,而是打击乐。”
三味线调弦
编辑三味线常用的基本定调的调弦法有“本调子”:第二弦比第一弦高4度,第三弦比第一弦高8度。如从一到三依次为 C,F,C
“三下”:即在“本调子”的基础上把第三弦调低小一度,第二弦不变。如从一到三依次为 C,F,bB
实际音高可以根据演奏者,乐曲的情况有所不同,但最常用的“本调子”一般采用D,G,D。在一些乐曲中途会改变定调方式,需要演奏者临时调整,如从“本调子”转为“二上”调。而且在演奏中,弦容易松动造成音高不准,也需要及时调整。这就是三味线演奏中经常可以看到演奏者调弦的原因。
三味线价值
编辑日本民族传统乐曲中,有很多流派的作品保留至今,并发展成各种形式。也有很多新民乐主义者(如吉田兄弟)创作出很多现代曲目。作为日本的传统乐器,三味线有着很高的地位,亦有着很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
三味线冲绳三线
编辑冲绳三弦也和中国本土的大、小三弦极为相似,都是使用蛇皮,指甲来弹奏。也可以说中国三弦是冲绳三弦的鼻祖了。
三味线ACG领域
编辑《战国无双》系列游戏中长宗我部元亲的武器也是三味线
注:三味线在日本幕末有着其不拘一格的象征
在《XXXHolic》漫画版的196话中有位持一把不再发声的三味线的弹手来向四月一日实现愿望,四月一日在梦中与“猫”相会并得知了“她”的愿望。从仓库中找到一带有蝴蝶花纹的拔子交给弹手,弹奏中拨子碎裂,三味线作为代价归四月一日所有,弹手拿走了碎片。
词条图册
更多图册
- 参考资料
-
- 1. 日本传统乐器三味线讲座及演奏会在长春举行 .新华网.2010-05-24[引用日期2015-05-15]
- 2. 日本歌舞伎和艺妓有关系吗? .新华网.2012-08-08[引用日期2015-05-15]
- 3. 香港三味线与小提琴演奏会 将穿插演奏中日名曲 .新华网.2005-11-01[引用日期2015-05-15]
- 4. 东京楼顶三味线伴奏捣年糕 .新华网.2012-01-09[引用日期2015-05-15]
词条标签: